阳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半岛体育手机端官网    发布时间:2023-10-28 09:40:45
  •   我市郊区荫营镇山头村的王召元和他的儿子王永亮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也是名副其实的农机大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种着二三十亩地,购买了第一台三轮农用车。现在,父子俩种着400多亩地,拥有各类农机具30多台。

      “以前耕地靠骡子,锄草用锄头,收割庄稼离不开镰刀。”今年66岁的王召元对传统耕作工具再熟悉不过,但他更欣喜于农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后来,买来的农机多了,种地也省时省力了。不但能把自家几百亩地种好,还能帮其他农户种地挣钱。”对于“80后”的王永亮而言,种地是谋生手段,更是多年经营的事业。他由衷地感叹:现在农民离不开农机,更需要智能化的农机。农机功能慢慢的变多、操作越来越容易,耕种质量慢慢的变好、速度慢慢的变快,人们种地轻松多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传统农耕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取代。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推进了农业生产优质高效,也让规模种植成为可能,让慢慢的变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走向城镇。

      “1950年,随着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为引导农民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我市各级政府把发展生产力的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进上,不少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原有的整地、播种、收割、运输等传统农具更新换代,大力引进推广新式农具。”曾研究整理我市农机发展史的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副主任杨秀明介绍说。1952年阳泉首次引进煤气机、锅驼机等动力机械及山地犁、双轮双铧犁等耕作机具。1970年前后,引进推广电动米面加工机械,大部地区实现米面加工电气化,把广大农村妇女从磨台、碾台上解放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多种经营持续不断的发展,农业机械公有制的单一格局被打破,农业机械投资主体由集体为主体转变为以农民为主体,这一时期全市运输机械增长尤为快速。杨秀明介绍说,1978年全市农业运输车辆有210部,到1990年增长为4076部,运输业成为当时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多年过去,王召元对家中第一次购买农机的情形记忆犹新。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家种的地增加,迫切地需要车辆运输种子、肥料、秸秆、粮食等。他向亲属和朋友筹了10600元,购买了一辆三轮运输车。“那时,上班的工人每月工资300元左右,买一辆车的钱相当于三年的收入。后来,通过卖粮收入,很快还清了欠债。”王召元说,有了三轮车,就省了扛、背、拉的功夫。五六年后,又花1万多元买了一台拖拉机用来耕地,效率显著提升,农机也成了家庭的主要资产。

      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农机推广工作。“1987年,我省发出《关于振兴旱作农业的决定》后,我市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的原则,先后在盂县乌玉、东梁和平定县宁艾等村进行试点示范,引入系列精密农机,初步实现耕、耙、播、收、脱、运的作业机械化。”介绍说,特别是1991年北方旱作农业会议在我省召开,盂县的乌玉、后元吉、东梁等村作为机械化旱作农业的典型,接受了与会代表的参观。当时,我市广泛推广深翻、秸秆还田、机械、精量播种等四项基本农机作业技术。

      “北方旱作农业会议的召开,让旱作新技术被更多农户熟知,推动了大田农作物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现。”杨秀明介绍说,2000年前后,玉米种植最先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2012年,全市广泛推广玉米收获机,当年新增61台玉米收获机,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

      2004年起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实施。我市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逐年加大,农民从事农机事业的意愿逐渐增强,市农业机械化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新技术推广面积逐年增加、作业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各级农机部门采取“试验示范,典型引路”的办法,重点引进推广了机械深松、机械精少量播种、机械秸秆还田等技术,相继推出了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些技术的引进,带动了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截至去年,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4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9390台、配套农机具9868部。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27%,机耕水平达到84.04%,机播水平达到77.73%,机收水平达到31.1%。

      近几年,随着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机在特色种植业方面得到普遍应用。2010年以后,我市不局限于玉米种植的全程机械化,而是追求全方位、多领域的农机推广,横向表现为从以玉米为主的大田作业,慢慢地发展到谷子、马铃薯、中药材、果树、设施蔬菜等方面;纵向表现为,从基础的耕、翻、播、收到中耕、植保、烘干、储藏、加工等产业链的延伸。

      2012年,盂县秀水镇南村首次成套引进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马铃薯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2014年,我市引进谷子免间苗播种机、谷物收获机,谷子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以前,种谷子间苗最费工。”介绍说,引进免间苗播种机后,省去间苗程序,一亩地可节约八九个劳力,谷子的种植培养面积逐年增加。

      近五年来,一些高性能、智能化、低能耗农机的比重逐步的提升,我市农机装备水平得到提升。2015年,市农机部门引进第一台植保无人机,在郊区西南舁果园进行了喷洒叶面肥等植保作业,之后各县区农机大户、社会化服务单位主动引进植保无人机开展作业服务。2016年,郊区、平定县被省农机局列为电动农机奖补试点县。近两年,我市借助项目引领,在机耕道、“智慧农机”平台、农机机库机棚和维修网点等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机使用是提升现代农业装备、促进农民增收的保证。杨秀明介绍说,农机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无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经济效益,还是对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都带来了明显效益,进一步促进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种地越来越轻松体面。 (刘峥檀艳竹)

      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能体验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