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总,不好意思,这台机器还没有量产。咱们这台先留给你们用嘛,用完还给我就行。”
近来,正值马铃薯耕种的时节。近来,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大包村,重庆市农科院农机所高级工程师李平带着最新研制的马铃薯耕种微耕机进行演示后,现场就有了这样一组对话。
让大包村马铃薯栽培合作社负责人孟廉心动的,是在当地还未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的状况下,这台农机可为马铃薯工业处理了机械化耕种的大难题。
马铃薯是山区农人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业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在马铃薯机械化耕种上加大研制力度,推出了一些农机。“但山区还有许多没有改造的农田,那些中小型机器并不适用,农户需求微型农机来过渡,减轻作业强度。”李平说。
因而,在重庆市薯类工业技能系统的支持下,李平开端了马铃薯耕种微型农机的研讨,并于去年在日本的调查中得到了创意。
李平说,马铃薯耕种,一般要先开沟,再上肥、放入种薯,最终覆土掩盖。但他在日本看到,当地人就用一台微型农机,直接在平地上耕种薯,替换作业机具后,在行间进行开沟,就直接把泥土抛撒到两头的种薯上了。
“这样一来,更改了咱们传统的作业过程,机械化作业更简洁!”李平依照这一思路,回国后很快挑选了一台市面上常见的微耕机渠道,对配套的耕种、开沟机具进行研讨。
耕种机具相对简略,关键是调试、匹配好耕种速度,防止漏播。难点在于开沟机具。
“开沟得够深,翻出来的泥土量才干满足掩盖种薯。其次,还应该要考虑泥土抛洒半径,保证可以盖住种薯。”李平说,依据现有开沟机具,他对开沟的刀片进行了晋级,保证挖得深,一起对种薯耕种行距进行了测验、匹配。
通过一年多的研讨、实验,总算赶在这一季马铃薯耕种之际推出了这台新机器。依据实地操作状况看,栽培户仅需先平地,就可在微耕机上加挂耕种机具播撒种薯,然后替换开沟机具完结覆土,较人工耕种功率进步5倍以上。